海南岛东南方向150公里 一座澄黄色的钢铁浮城镶嵌其中 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深海一号”已平稳生产365天 今年4月10日 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 与“深海一号”作业平台连线 嘱咐一线员工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这座“国之重器”的使用者 是一支由92人组成的 超深水大气田作业团队 被称为“深海尖兵团队” 这一年他们拔节成长 平台总监雷亚飞 照例一大早来到中控室 塑料板凳挤在一起,围了两圈 不一会儿就被身穿橙色工服的同事们坐满 海上没有星期天 每一天的7:30都是早班会开始的时间 就在昨天 “深海一号”投产以来 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20亿立方米 累计外输凝析油超20万立方米 “深海一号”的相关消息在过去一年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和“神舟十二号”“蛟龙号”等上天入地的国之重器相提并论 “深海一号”大气田在投产5个月内便实现产能达峰,为下游用户提供充足能源供给的同时也给现场生产管理带来很多想到和想不到的挑战,雷亚飞心里始终有一个念头,再难都要把产量提上去。 从完善生产管理举措 到优化生产工艺流程 再到建立完备的操作方案 …… 一个个难题浮出水面 又再次被按了下去 “投产那时候大家都有一腔热情把这个大气田干成,但进入生产状态以后可就不只靠热情了。”维修监督宋金龙记忆犹新。 起初由于对水下流动性保障认识不到位 前两口井开得都不太完美 好不容易调整完后续开井工艺 实现水下11口井顺利开井 大气田又受到段塞流频繁影响 瞬时日产量一度 在700万立方米和900万立方米之间反复波动 这种情况下 负责增压输气的关键设备压缩机很难稳定运行 稍有不慎就会触发平台关停 联系设备厂家优化? 寻求外部资源和专家的支持? 当难题接踵而至 这些久经考验的年轻人确实迷茫过 “作为自营超深水大气田的第一任开发者 要做问题的终结者 而不是传递者” 大家说不上来这样的转变从何时发生 但成长的“阵痛” 让这群年轻人加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在历练中快速成长着 投产以来,这支团队在油田运维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流程参数,持续攻克水下技术壁垒,一点点摸索着高产与稳产之间的最优解。 他们与深海一再交手又彼此成就—— 大气田日产突破1000万立方米 凝析油外输作业时间 从18~20个小时缩短至不超过10个小时 通过破解透平发电机等关键设备运维 编写“半潜平台+水下模式”的生产管理手册…… 近一年的时间,适应性的改造工作穿插在日常生产中,近日,作业团队要在一周内实现环保设施、安全设施、职业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为的是力保平台产能维持在设计产量峰值的水平。 但挑战何止于此 一年来 “深海一号”所在海域遭遇了5次台风 能否采用台风不停产模式 最大程度减少台风对生产的影响 是团队成员一直不肯放过的问题 仪表主操冯杨锋四处咨询不停产避台的意见和建议 收到了不少软硬兼施的“劝退”提醒 原因也算得上客观 “涉及半潜船体,没人敢轻易尝试不停产避台, 你们非要拿‘种子选手’试错,能担得起失败的代价吗?” “要说心里‘不打鼓’那是讲漂亮话,但在首次应用“停产保压”的模式进行避台时,我其实还是有把握的?!?冯杨锋回忆道。 2021年9月11日 台风“康森”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实验品” 冯杨锋和船长对台风期间压排载方案进行了反复推演 把平台上256套动力设备的控制优先级摸排清楚 再从仪表控制的角度细化方案…… 万事俱备,不负东风 “停产保压”的新模式 让平台在台风过后28小时内就实现复产 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台风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也让冯杨锋僵硬的腰板儿直起来了 临危受命、迎难而上、遇险不让…… 这些只是这群年轻人高光之后的片段境遇 挑战还有哪些 他们顾不上想那么多 在他们心里满是成长拔节的声音 和对未来的憧憬 去年“深海一号”投产前夕 宋金龙和平台上的兄弟在党旗前庄严宣誓 一年期满 意味着这位预备党员也将接受转正考察 朱华拥有了新的无人机 天气好的时候 他会跑到直升机甲板上飞一会儿 记录下“深海一号”的模样 如果说一同入镜的那片“深?!?br/> 意味着与险阻狭路相逢的客观困境 那么“一号”就是克服难关、敢做第一的主观担当 为的就是要摸索出一套 依据中国经验、遵循中国标准 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油气开发体系 让大海知道 我们可以